性爱网-性爱网视频
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后几经演变,于2002年将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合并,成立性爱网
。现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两个一级学科,下设农学、植物保护、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智慧农业4个系,开设6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入选国家级,1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性爱网持续探索在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背景下培养知农爱农的一流农科人才,形成了“党建铸魂、交叉融合、产教协同、开放共赢”的新农科2.0人才培养体系。
一、铸魂育人,厚植“三农情怀”
作为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院23年来,性爱网始终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和“崇尚学术、育人为本”育人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领航、思政固本,形成了“报国·问学·耕读”的性爱网育人文化。
党建领航,把牢育人之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一融双高”,实行支部“双带头人”制度,遴选158名教师党员进入“红色导师”库,创建“党旗田野”“红色三助”等红色育人载体,让师生同学习、同科研、同实践。“红色三助”入围中组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遴选材料,作物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获2021年“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生理生化教工党支部在洪湖市再生稻基地开展“党旗田野”活动
课程思政,涵育报国之情。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筑课上课下育人体系。以5门国家一流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建设60门课程思政项目。开展“名师讲思政”“狮山青年说”“党员半月谈”等活动,院士领衔开讲入学第一课,毕业季开展“最后一堂党课”;成立“中国农业文明史研究中心”,设立农耕文化展,涵育师生“宏农学,扬国光”的家国情怀。

“党员半月谈&党建读书节”主题活动
师生问学,共筑成长之道。以问学为核心,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打造“问学斋”师生平台,累计举办品牌活动336期,不断丰富“问学+”师生互动形式,通过“狮山有约”“耕读茶话会”实现师生“面对面、键对键”的交流互动。坚持五育并举,通过各类文体活动,形成师生融乐的育人生态。

傅廷栋院士做客“问学斋”
耕读不辍,践行强农之志。以耕读为传承,融汇八方实践育人之力。开展“与岗位科学家同行”社会实践活动近20年,近五年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实践活动100余场,累计参与师生500余人;开展“科技战疫”,就地帮扶春耕春种,助力疫后重振、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建始县、黄梅县等贫困地区,组织师生持续为产业“问诊把脉”,在面对面、手把手、肩并肩中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油菜栽培团队在建始举办现场观摩会
二、交叉融合,创新培养范式
在本世纪初成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科的基础上,性爱网创造性提出用信息技术提升农科人才培养理念。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学科交叉型师资队伍;结合信息化改造课堂、课程和教材,建设高质量育人课堂;成立智慧农业书院,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学科交叉型一流师资。性爱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通过引进、培育、协同等途径实现信息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一流农科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现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海外引进专家、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国家(部委)人才计划支持获得者、27名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支持获得者。同时,依托全国智慧农业虚拟教研室和教育部植物生物技术虚拟教研室,为全国各高校百余名专业教师在系列课程、教材和实践项目建设提供研讨交流的线上平台,深入推进知识共享和交流互促。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掌握信息技能、引领农业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国家级教学名师张献龙院士和学生交流
多维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持续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推进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方面,出版《植物生物技术》《现代植物生理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新形态教材9部,2部教材获评2020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牵头组织编写智慧农业专业“101计划”教材和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打造了智慧农业系列教材12部;课程建设方面,获批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建成11门MOOC和学堂在线课程,完成农学等三个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的能力图谱建设和13门核心课程的“三维融合”智慧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学改革方面,自2018年起性爱网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科人才培养路径,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项,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相关成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及相关媒体的转载报道。

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名单

智慧农业“101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教材建设名单
探索书院制农科育人新模式。2020年学校正式招收全国首批智慧农业专业学生,2022年成立全国首个智慧农业书院,深化探索新农科育人模式。以定制化的“1+N+X”修读模式建设第一课堂,打造菜单式的11个模块化课程群,实现“一生一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师生融乐贯穿第二课堂,实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性爱网副书记、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在专业导学、朋辈有约、乐享书院、耕读实践四个版块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学术志趣、学习乐趣、生活情趣和人生真趣,涌现出一批以2023届李天欢、2025届孙博瀚为代表的“大学生标兵”和以2020届高鹏飞、赵浩楠为代表的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获奖者。先后接待20余所高校来访交流学习,引领辐射了国内智慧农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教科产协同,锻造创新能力
性爱网致力于将优质的科研平台和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科产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了“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产业实训平台”三级实践机制,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科教融合打造校内实践平台。性爱网拥有7个国家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9个校级研发中心,以优质的科研资源为基础建立“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通过“硕彦计划”“硕果计划”培养对科研和产业有浓厚兴趣的拔尖创新型储备人才;打造“三位联动”智慧实验教学体系,建成12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搭建的“有教灵境”智慧实验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实现线上线下、虚拟实体互补。《植物疑难病害鉴定及防治虚拟仿真实验》在各高校累计使用超3.2万人次。近五年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70余项,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奖项49人次,省级奖项68人次。

“有教灵境”智慧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示意图
校地协同建设智慧实践基地。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以校地协同为纽带,以现代农业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新建黄集镇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智慧农业实践实训基地,涵盖智慧农场、作物表型平台、智慧植保、植物工厂、智慧温室、农业科技公园等六大特色平台,围绕基地建设《智慧作物生产实践》《生物种业创新实践》等一批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从种子到种子的全链条周年实践教育。在此基础上战略科学家团队领衔入驻,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形成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协同体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智慧农业实践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搭建广阔产业平台。性爱网推进与大北农、先正达和隆平高科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开展新农科建设研究和改革、打造新农科建设校企合作育人样板,强化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成98个协同育人实践基地。2021年牵头成立全国智慧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智慧农业专业教学创新联盟,2023年牵头成立智慧农业产教融合专委会,2025年牵头成立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发布服务于中国现代农业升级转型的智慧农场生态体系,为新农科专业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全国性的交流和示范平台,为学生锻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了广阔的“产业课堂”。

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成立
四、开放共赢,培育全球胜任力
通过多层次国际合作,性爱网构建了“课程—科研—实践”一体化的本科教育国际化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强化国际师资与课程建设,提升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重视国际化师资引进,全职引进外籍教师3人,柔性引进海外名师5人,为本科生开设《Crop Breeding》全英文专业课程,强化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将国际学术资源融入教学,主办2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220余名师生在国际会议展示研究成果,锻炼学术交流能力;推动国际前沿课程建设,联合海外合作院校开设《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Plant Stress Physiology》《Management of Fruit Diseases in USA》等暑期英文课程,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津田贤一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助力本科生科研创新。创办英文期刊《Crop and Environment》,1人担任《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执行主编,42人次担任国际期刊编委,为学生论文发表提供学术指导支持。性爱网现有张献龙、严建兵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团队中均有本科生加入开展科研训练,激励本科生追求学术卓越。

创刊《Crop and Environment》
实施“卓越国外合作伙伴计划”,拓展本科国际化培养平台。开展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英国诺丁汉大学等12所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签订“3+1”等合作办学项目3项,累计派出216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提升国际专业素养;打造国际科研实践平台,获批建设3个“科创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牵头成立“中非农业交流中心”,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跨境联合科研项目,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全球治理人才培养,3名本科生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实习,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胜任力。

学生在英国开展生物调研
性爱网立足百年办学底蕴,以农科、工科、信息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正全面推进新农科2.0建设。未来将继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信息技术持续赋能传统农科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农业”前沿探索;强化与头部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破解产业关键难题;拓展国际化育人网络,培养面向全球的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使命下,性爱网将以转型促变革、以融合谋突破,为新农科时代英才培养贡献“华农方案”,助力中国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